青年午间沙龙(第五期)| 战火柔情:俄罗斯经典文艺作品中的二战

  2025年9月4日,朝华出版社“朝华青年午间沙龙”第五期活动在405会议室成功举办。国际合作部青年员工沈羿臻以《战火柔情:俄罗斯经典文艺作品中的二战》为题,通过系统梳理俄罗斯二战文学与影视作品的历史脉络,深度解析其在中国的影响与交流现状,为青年员工带来一场兼具学术深度与文化视野的分享。

沙龙海报

  沈羿臻首先系统介绍了俄罗斯现代重要文艺作品,包括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格罗斯曼的《生活与命运》(被誉为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和帕乌斯托夫斯基的《一生的故事》。这些作品不仅记录了战争史实,更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揭示了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光辉。

  在二战经典文艺作品及其在中国的影响部分,沈羿臻分年代展开深入剖析:

  沈羿臻在剖析二战经典文艺作品对中国的影响时,分年代进行了深入探讨。四五十年代,《普通一兵》和《卓娅和舒拉的故事》等作品,凭借其真实感人的英雄叙事,为新中国初期集体主义精神的塑造注入了强大动力。进入六七十年代,以鲍里斯·瓦西里耶夫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为代表的“战壕真实派”作品被引入中国;尤里·邦达列夫描绘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小说《热的雪》及其担任编剧的史诗巨制《解放》(全五部),则为中国《大转折》《大决战》等全景式战争影片提供了重要借鉴。同时,尤利安·谢苗诺夫的“谍战三部曲”及电视剧《春天的十七个瞬间》被译介后,直接催生了《潜伏》等中国谍战剧热潮;其它作品如《远东间谍战》更于1990年被中国改编为同名电影。

  80年代及以后,晚期苏联代表性作家、吉尔吉斯斯坦的钦吉斯·艾特玛托夫的作品在中国获得了广泛传播,其著作被大量翻译引进并多次重印再版,成为中俄版权合作中一个极具示范意义的成功案例。

青年员工沈羿臻在做主题分享

  沈羿臻进一步分析了中俄二战时期文艺作品互译的现状与未来展望:

  在历史翻译案例中,梅耶荷德的《怒吼吧,中国》以及法捷耶夫的《毁灭》和《青年近卫军》等作品被广泛译介;同时,中国作品在俄语世界的传播涵盖获得俄罗斯文学奖项的抗战题材作品,如《暴风骤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和《白毛女》,并延伸至“三红一创,青山保林”系列的翻译状况,整体彰显了中俄文化间的双向互动。谈到中俄文学合作的未来方向,沈羿臻指出,俄罗斯当前对东北文学和蒙古文学等二战题材兴趣浓厚,朝华出版社可借此深化版权合作,推动跨文化对话。

  会后,与会者就俄罗斯二战作品的当代价值、中俄版权合作挑战等热点问题与主讲人展开热烈讨论。

与会者聆听分享

  未来,该沙龙将持续立足青年职业发展需求,构筑开放包容的知识共享平台,通过专业化经验交流,助力员工提升文化素养与业务能力,推动出版社在国际合作领域实现高质量发展。

  (团支部供稿)

  

版权所有 © 2014 朝华出版社 地址:北京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4号4号楼

邮政编码:100037 电子信箱:zhhcbs@163.com

技术支持:中国外文局信息技术中心

京ICP备14007358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4104号

请扫描二维码